最会搞芯片的德国人?一位工程师的传奇人生!

英伟达的对手有很多,直接的间接的,仔细算下来小半个硅谷都和英伟达有竞争关系。

但英伟达在以太网领域的竞争对手却鲜少被提及,尽管刚推出的Spectrum-X发展势头迅猛,但交换机巨头Arista的实力也不容小觑,尤其是它们两个在1.6T以太网产品上的针锋相对。

Arista还在近日公布了强劲的第二季度业绩,当季营收增长16%,达到16.9亿美元,超过分析师预期的16.5亿美元。净利润为6.654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4.919亿美元,其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上涨了3%,毫无疑问,Arista就是英伟达在以太网领域的最大对手之一。

不过,与大部分人想象的不同,Arista在硅谷是一家相当年轻的公司,它的创始人并非美国人,而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德国人。这位德国人名字全称是AndreasMariaMaximilianFreiherrvonMauchenheimgenanntBechtolsheim,简称安迪·贝克托尔斯海姆(AndyBechtolsheim),1955年出生的他,尽管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待在美国,但却从未试图获得美国国籍,保留了自己德国公民的身份。

(图片来自纽约时报)

而贝克托尔斯海姆的身份,也不只是Arista创始人那么简单,如今庞大的服务器与工作站市场,都和他离不开干系,他是如何以德国人的身份在美国硅谷占据一席之地的,不妨来一看。

从巴伐利亚到硅谷

贝克托尔斯海姆出生在德国巴伐利亚州一个湖边小镇,他的父亲是教师,母亲是家庭主妇,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在这样一个平静的六口之家中,贝克托尔斯海姆表现出了对计算机和工程的浓厚兴趣,常常在自己家地下室里捣鼓各种项目。

16岁时,贝克托尔斯海姆开始接触微处理器,并为附近的一家电子公司设计了一款基于英特尔8008的工业控制器,由于当时无法接触到汇编程序,他用二进制代码对其进行了编程,后续这家电子公司每售出一个控制器,贝克托尔斯海姆就能获得100马克的版税,他的收入很快就超过了父亲。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贝克托尔斯海姆是不折不扣的神童,在相当受限的环境里,从未接受过相关知识熏陶的他就能自行设计工业控制器,而这件事不仅解决了学费问题,也鼓励了他继续在这一行业中钻研。

1974年,贝克托尔斯海姆凭借超声波流量测量的研究成果获得了"Jugendforscht"物理竞赛的全国冠军,他后来说:“那一刻,我的生活变得有趣起来。因为德国大学的计算机设备和整个德国的计算机行业对自己来说都太落后了。”

1975年,不满足于德国计算机环境的贝克托尔斯海姆怀揣奖学金前往美国,他先是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然后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而在斯坦福期间,贝克托尔斯海姆参与了许多项目,包括在XeroxPARC(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作为无偿顾问,他在那里接触到了早期的个人计算机,并设想每个科学家都能拥有一个连接网络的大屏幕个人计算机,在导师福里斯特·巴斯克特的支持下,开始致力于这一想法。

贝克托尔斯海姆最终设计出了一款Unix工作站,该工作站被称为Sun-1(即斯坦福大学网络的简称),虽然它不是第一台被制造出来的工作站,但却是第一台可以在开放系统上运行的工作站,使得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能够相互通信,当时的现有技术都在专有的封闭系统中运行,而Sun的愿景是将公司带入网络时代,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了约翰·盖奇那句著名的口号——网络即计算机。

但Sun工作站并没有取得意料之中的成功,斯坦福大学在1981-1982左右生产了大约10个SUN工作站,随后贝克托尔斯海姆将工作站的设计推销给几家计算机供应商,但它们无一例外地拒绝了这个看似先进的产品。

正当贝克托尔斯海姆沮丧之际,另外两位斯坦福毕业生维诺德·科斯拉和斯科特·麦克尼利找上了门来,三个人一拍即合,后续又拉来了因设计Unix操作系统而闻名的伯克利博士比尔·乔伊。

(图片来源于谷歌)

1982年2月,SunMicrosystems正式成立,维诺德被任命为总裁,斯科特担任制造总监,安迪则是技术副总裁,比尔负责设计工作站的软件。Sun在大学市场中一炮而红,在运营的前两个季度就创造了800万美元的销售额。

Sun在其网络计算能力的愿景方面领先于时代,很快就拓展了大学市场之外的其他垂直领域,第一个大成功就是与ComputerVision的合作。ComputerVision想要一个新平台来支持其软件产品,并已经与另一家供应商签订了合同,直到Sun出现并说服他们Sun有更好的解决方案。ComputerVision放弃了之前的合同,转而与Sun签订合同,这表明Sun在市场上是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其他公司也纷纷效仿,最显著的是华尔街的金融公司,它们成为了Sun的大客户。订单纷至沓来,Sun最终在1986年完成上市。

随后,Sun迎来了更迅猛的发展,扩展了产品范围,包括Java、Solaris操作系统、ZFS、网络文件系统(NFS)和SPARC。随着互联网的大众化,诞生了一大批互联网企业,对服务器的强劲需求,持续抬高Sun的营收和股价,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前,Sun实现营收183亿美元,股价250美元/股,市值超过2000亿美元,全球5万名员工,Sun走到了巅峰。

Sun也在技术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公司以其人才著称,成为硅谷的一个人才培养基地。许多科技界的知名人物都在Sun工作过,后来成为谷歌、雅虎和摩托罗拉的CEO,而它其最著名的软件Java,允许用户在任何计算机和操作系统上编写软件,至今仍在数百万网站和应用程序中运行。

但对于贝克托尔斯海姆来说,Sun只是一个起点。

创业,与再创业

1995年,在SunMicrosystem工作了十多年后,贝克托尔斯海姆最终离开了自己参与创建公司,带着一大笔钱创立了GraniteSystems,新公司的主要目的就是开发高速网络交换机,在创立一年后,这家公司就被大名鼎鼎的思科以2.2亿美元收购。

在加入,贝克托尔斯海姆成为了思科千兆系统业务部门的总经理兼副总裁,最会搞芯片的德国人?一位工程师的传奇人生!他领导团队开发了思科成功的网络设备系列之一——Catalyst4500,该系列产品成功帮助了思科在以太网交换领域奠定了基础。

从这里不难看出来,贝克托尔斯海姆可能是一位技术狂,但也是一位机会主义的商人。

“我总是被机遇所驱动。我们围绕工作站机遇(源自我在斯坦福大学的工作)创办了Sun……后来Sun发展成为一家服务器公司,这又是一个绝佳的机会……1995年,我看到了千兆网络方面的机遇——所以我离开了Sun去追求这个机遇。最终,思科以巨额资金收购了我。”在媒体采访时,他这样说道。

2001年初,贝克托尔斯海姆与GraniteSystems合伙人、斯坦福大学教授DavidCheriton共同创立了一家名为Kealia的新公司,致力于利用AdvancedMicroDevices的Opteron处理器开发先进的服务器技术,而在2003年12月,他离开思科,正式成为Kealia的负责人。

但他并没有独立多久,2004年2月,SunMicrosystems宣布以股票互换的方式收购Kealia。由于此次收购,贝克托尔斯海姆在十年后再次回到Sun,担任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架构师。Kealia在服务器的设计理念是超级计算机,但针对的是企业,而它们的基本架构至今仍存在于Sun产品线中,尤其是Exadata数据库集群。

而他回归Sun之后也没待多久,2005年,贝克托尔斯海姆与切瑞顿共同创办了另一家高速网络公司Arastra,Arastra后来更名为AristaNetworks,2008年10月,贝克托尔斯海姆离开SunMicrosystems,出任Arista董事长兼首席开发官。

在Arista,贝克托尔斯海姆转向了网络领域的下一个浪潮——10Gb/秒以太网,在他正式加入一年半后,AristaNetworks就推出了其首款模块化交换机,该交换机配备384个10Gb/秒端口以及其上的Linux可扩展操作系统(EOS)变体,并于2011年3月推出了基于Broadcom的Trident 和FulcrumMicrosystems的Bali交换机ASIC的架顶式交换机。

在网络领域取得优势往往意味着逆势而为,AristaNetworks最初的推动力是使用商用交换机芯片,并专注于开发更灵活的网络操作系统,以吸引超大规模用户和云构建商,同时尽可能地推动带宽浪潮,鼓励商用芯片制造商加快创新和迭代速度,该公司从10Gb/秒的普及中大赚了一笔,而在40Gb/秒和100Gb/秒的普及中更是表现不俗。AristaNetworks找到了自己的盈利点,在与ODM有关联的白盒交换机供应商和大型交换机OEM之间寻找平衡,后者倾向于向普通企业销售产品,而这些企业往往不具备超大规模企业所需的可扩展性和软件灵活性,但它们也希望像超大规模企业一样行事,开始以类似的方式购买基础设施。

而在今天,Arista正在凭借自己在以太网领域的押注,抓住AI的新机遇。如今的Arista,是计算机网络行业规模更大的思科的主要竞争对手,没错,就是贝克托尔斯海姆待过的那家思科,兜兜转转之后,他所创办的公司成为了老东家的最大对手,当然更有意思的是,Arista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JayshreeUllal同样来自思科,这一度引起了一场双方间的诉讼。

(图片来源于金融时报)

Arista也在近日公布了强劲的第二季度业绩,扣除股票薪酬等特定成本后的收益为每股2.10美元,远高于华尔街每股1.94美元的目标。当季营收增长16%,达到16.9亿美元,超过分析师预期的16.5亿美元。净利润为6.654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4.919亿美元,其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上涨了3%。

该公司预计第三季度营收在17.2亿美元至17.5亿美元之间,乐观的业绩预期凸显了Arista在网络领域的不断增长,该领域受益于企业对强大的新型生成人工智能应用的强劲需求,这些应用需要快速的通信基础设施才能运行,而这正是Arista所提供的。

Arista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JayshreeUllal在一篇博客文章中谈到了这一需求,她表示,人工智能训练模型尤其依赖于“无损、高可用性网络,以便将集群中的每个GPU无缝连接在一起并实现最佳性能”。她提到,经过训练的人工智能模型还需要可靠的网络来连接最终用户并提供快速响应,“因此,数据中心正在演变成新的人工智能中心,网络成为人工智能管理的中心,”Ullal说道。

比较有意思的是,虽然Arista受益于人工智能需求,但另一个对手瞻博网络(JuniperNetworksInc.)却难以抓住这一机会。尽管它也正在加大对人工智能网络产品的投资,但销售额和利润低于预期,由于发展受阻,巨头慧与科技伸出了大手,打算以140亿美元收购瞻博网络。

从服务器到交换机,贝克托尔斯海姆这位德国天才在硅谷掀起一场又一场的风浪与革命。

天使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贝克托尔斯海姆不仅是技术狂工程师和机会主义的企业家,还是一位相当成功的天使投资人。

他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活跃为投资者,并参与创立了多家初创企业和现有公司。而其中最有价值的莫过于对谷歌的投资,当时人们仍在考虑网络目录而不是搜索引擎,而他却义无反顾地进行了给谷歌投了一大笔钱

谷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Brin)回忆道:“我们在帕洛阿尔托斯坦福大学教员家的门廊上见到了他。我们给他做了一个简短的演示。他必须赶快离开,所以他说,与其我们讨论所有细节,不如我给你开一张支票。支票抬头是谷歌公司,金额为10万美元。”

他对于谷歌独居慧眼的投资获得了巨额回报率,在谷歌上市几年后,10万美元迅速变成了100亿美元甚至更高,仅靠这笔投资,就让贝克托尔斯海姆跻身于亿万富翁俱乐部。

当然不止于谷歌,贝克托尔斯海姆在电子设计自动化(EDA)领域的成功投资也不少,在EDA公司MagmaDesignAutomation中,他的股份价值约为6000万美元,他还是另一家EDA初创公司Co-DesignAutomation的早期投资者,该公司开发了几乎所有数字硬件设计中使用的SystemVerilog。

贝克托尔斯海姆在决定是否投资一家EDA初创公司时遵循一个简单的经验法则。他说:“我对待公司的整个策略是,如果我不能在15分钟的电话中弄清楚他们在做什么,那我就不感兴趣。”他说道:“如果事情有意义,我会听更多。我投资于那些对我来说有意义的公司,这些公司正在做需要完成的事情。如果我喜欢这个想法,其他人可能也会喜欢。”

在他不断投资EDA公司的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华尔街并未在该行业投入太多精力,当时的投资者们忙于关注各类互联网公司,但贝克托尔斯海姆却对处于深亚微米芯片革命前沿的EDA公司充满信心。

“大多数风险资本家对CAD失去了兴趣,”他说。“上市时间太长,而且互联网领域有太多竞争机会。此外,华尔街对CAD收入模式存在一些困惑,导致公开CAD公司的估值较低。

“我不这么认为。我们即将进入历史上最大的CAD重新工具化阶段,由非常深的亚微米技术驱动。最好的下一代CAD工具将产生显著的收入和公司估值。”

贝克托尔斯海姆对设计工具的兴趣始于他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为学生来到美国之后。在德国,他的工程工具是铅笔和纸,而当他19岁来到斯坦福大学时,他完全接受了EDA技术,并取得了传奇性的成果。

“我本来应该从事CAD工作,”贝克托尔斯海姆说,“但当时,唯一的系统是大型机。我觉得用大型机运行软件是不可能的,相反,我们需要一个工作站来为每个用户提供专用的大型机计算能力。这促使我在斯坦福设计了后来被称为Sun工作站的东西。”这个设计进而导致了“创办SunMicrosystems”。

在这个小而充满活力的领域,有各种各样的初创公司和许多未能实现的概念。贝克托尔斯海姆通常只关注融资周期的早期阶段,选择那些冒险尝试大步前进的公司,而不是那些逐步改进的公司。“我通常在第一轮或种子轮时参与公司,”他说。“我投资于那些有正确想法和正确团队的公司,那些正在做需要完成的事情的公司。”

贝克托尔斯海姆在2000年左右接受了媒体采访,并对他在EDA领域的投资布局做了解释,他当时对三个领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即改进验证、加速仿真和减少后端时间。

“我们已经看到了结合综合、布局和布线工具的第一个结果,它们非常惊人,”贝克托尔斯海姆说。“这是真正需要的突破性技术。前端设计不能再与后端设计分离。”

贝克托尔斯海姆还指出了硅变化速度与工具进步之间的不平衡。“目睹深亚微米技术进步的速度令人惊讶——芯片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步,”他说。“在我看来,CAD工具已成为限制因素。随着大量资金投入到晶圆厂和设备中,人们在创建和部署更好的工具方面投资不足。”

在他自己的投资中,“我专注于那些有潜力推动设计师生产力提高十倍的公司。这是为了跟上未来每个芯片晶体管数量增长所需的。”

在工程师和企业家之外,投资者的身份不仅让贝克托尔斯海姆实现了财务自由,也彰显了他在半导体行业中惊人的洞察力,这三重身份最终让他成为硅谷中最具影响力的几位人物之一。

工作狂的未来

在进入硅谷三四十年后,贝克托尔斯海姆依旧非常喜欢工作,“对我来说,工作很少像工作,更像是乐趣,”这位硅谷三家公司的创始团队成员、谷歌的首位投资人以及在福布斯亿万富翁榜单上占据一席之地超过十年的人物说道。

贝克托尔斯海姆工作是因为他希望解决重大问题。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始终不忘工作的初衷:满足客户的需求。

“这种策略的伟大之处在于,它避免了任何内部关于未来需求的对错讨论,”他说。“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开发这些产品时,我们知道有客户在等待这些产品。我们知道我们可以销售它们,并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贝克托尔斯海姆一直在AristaNetworks工作,在Arista,贝克托尔斯海姆身兼两职:首席开发官和董事会主席,他毫无兴趣担任的一个职位是首席执行官,“那不是我的技能,”他简单地说,解释说他的主要关注点是与工程团队合作开发公司的硬件。

Arista的首席执行官JayshreeUllal在思科收购Granite后曾与贝克托尔斯海姆共事,她赞扬了他作为首席开发官的远见和奉献精神。“安迪一再在硅谷制造颠覆性变革,”Ullal说。“安迪是一位具有强烈务实精神的远见卓识的商业领袖。他在市场趋势和大市场出现之前就能预测到并及时转向这些趋势,无论是在创办公司还是在投资方面。”

不过贝克托尔斯海姆近来也遇到了一点小小的麻烦,2024年3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指控他滥用思科拟收购AcaciaCommunications的机密信息,并称他的同事和亲戚通过非法期权交易获得了超过40万美元的利润,他最后与SEC与达成内幕交易指控和解,同意支付近100万美元的民事罚款,并被禁止在五年内担任上市公司的高管或董事。

对于坐拥百亿美元资产的贝克托尔斯海姆来说,这点罚款不过九牛一毛,而且被禁止担任高管和董事并不影响他继续热爱工作——Arista确认他仍担任网络业务的首席架构师,68岁的他依旧活跃在硅谷的一线。

科技布道者杰里米·吉兰(JeremyGeelan)在其著作《谷歌的崛起是否意味着其他所有人的游戏终结?》中写道,贝克托尔斯海姆曾经被问到“游戏结束了吗?”

而他的回答的令人难忘:“除非没有人改变游戏规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