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一村民翻盖鸡窝,挖出一石碑,考古队激动:等了十几年

当下人们看到的文物大都是从古墓中挖掘出来的,而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若不是确定文物有受损风险或者被盗掘等,是绝对不会主动挖掘的。若是遇上特殊的情况,不能立即展开挖掘工作,同时文物也不会有受损的风险,他们也可以一直等待下去,哪怕是十几年的时间。

2008年浙江省嘉兴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接到了一个神秘的来电,电话里面的人告知他们,可以派工作人员过来挖掘宝贝了,而听闻这个消息的考古队十分激动,他们等这一天已经十几年了。

考古队等待十几年

打电话给博物馆的人是一家鸡舍的主人,他们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浙江嘉兴市王江泾新桥村的顾店桥旁。2008年的时候,考虑到自己家的鸡舍需要重新翻新一遍,那么埋在鸡舍下面的石碑就可以挖出来了,于是此人便向嘉兴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拨打了一个电话。

得知这个消息,考古队十分激动,原因就是他们终于可以挖掘出埋在鸡舍下面的石碑了。

等了十几年的光景,居然不是为了一座大墓而是为了一个石碑?这到底是怎么样的石碑,让考古队如此重视及尊重,宁愿等待这么久?

这块石碑并不是普通的石碑,而是一块墓碑,它就是《两广总督陶勤肃公墓志铭》。随着鸡舍的拆除,这块墓碑也终于重见天日了。

墓碑的主人是清末的官员陶模,在他为官期间政绩十分亮眼,在嘉兴一带很有名气,当地的博物馆也收藏着他的一截墓碑。对于博物馆的人来说,虽然这并不是皇室成员,不会给考古挖掘到许多精美的随葬品,但是陶模是清代当地官职最高的人,他的石碑对于研究当地的人文风情来说,是极大的助力,也是不可替代的价值。

虽然陶模的墓碑在这户人家的鸡舍下,可是这户祖辈在此地生活了百年的人家并不是陶模的后辈。

既然不是亲人后代,为何陶模的墓碑会出现在此?

鸡舍的主人钱新观已经年过花甲,一百多年前他的祖辈曾是陶模家工作的佃户。当时,他家附近的大片田地都是陶模家的,而自己的先辈为了干活方便,便将房子修在了陶模家的地旁边。在陶模逝世之后,与夫人一起葬在了钱家当时租种的田中央。

百年时光,当初的一切早已发生巨变。当时石碑出土之际是矗立着的,距离墓地大概20米。不过钱新观不识字,看不懂上面刻着的上千个文字。原本大家也没有过于关注这块碑,不曾想有一年刮台风将它吹倒了,之后陶模的墓地也被人为挖开了。人们当时并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这一块石碑,便就近掩埋了。

因为太大太沉重,埋的土也不算完全将其掩盖,也因为于此,村民也不便将其挖出来,即使挖出来也不知道如何处理。最后就在上面盖了一间鸡舍,而博物馆已经收藏的那一块墓碑最初也是在钱新观母亲的鸡舍下发现的。

虽然不是陶模的后辈,但因为先辈的缘分,钱家的后人与陶模的墓碑有着无法斩断的羁绊。根据史料查证,陶模的墓碑一共有7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打算将这些墓碑找齐,从90年代开始,1999年时找到了钱新观家。

找到的时候,墓碑已经在钱家的鸡舍下了。当时博物馆也没有着急,便对钱新观说,等什么时候家里的鸡舍翻新了,就打个电话过来,到时候再派工作人员过来挖掘。

这对于这些文物工作者来说,并不是沉默的煎熬,而是对于历史的尊重。

这一等,便从1999年到了2008年。

一代清官陶模

陶模,字子方,1835年出生在嘉兴府秀水县,于1902年与世长辞。一生政绩斐然,历经同治、光绪两朝,是一位名臣。

陶模在1868年(同治七年)考取进士之后,仕途一路生花,先后担任了翰林院庶吉士、甘肃文县县令。在光绪即位之后,陶模被调往了西北边疆多个地区,仕途节节高升。作为一代清官,陶模爱民如子,深受西北人民的喜爱。在光绪十七年至光绪二十一年,更是被提拔到了新疆巡抚,成为了朝廷中的二品官员。

在清朝的名臣中,林则徐、李鸿章等都曾担任过一个职位——两广总督。而陶模以为政绩斐然,在光绪二十六年时被调往了广州担任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位高权重。

虽然是不为人熟知的名臣,但是陶模的一生确实是无比辉煌。早在秦州担任治州的时候,天灾降临,大旱之年到来,粮食完全供应不上,饥民的数量高达十万。为了救助灾民,陶模当即拨出了公款,可是这也远远不够。为此他将自己的家的积蓄还有自己的俸禄共计4万两,在灾区设立了许多救助场所,施粥以及修建养济院。

受过灾的百姓恢复正常生活尚需时日,为了让他们更快地度过灾难,陶模还下令减免了税收,增加了弱势群体如孤儿妇女的抚恤。大旱说明了水的重要性,在救灾的时候,陶模还在建设水利工程,增加植被覆盖率等。

为此,他在当地深受尊敬,被尊称为“陶公堤”。

陶模当时的上级是左宗棠,因为其出色的能力,左宗棠上奏则向皇帝夸赞他,顺便请奏让皇帝将陶模调去新疆缓解该地区的民族矛盾。

民族矛盾会导致大家的不团结,陶模上任之后,立即对当地的人文风情展开调查,认真仔细了解各个民族矛盾的原因,再采取一系列安抚政策,想办法团结他们.

不仅如此,陶模在面对国家疆土这件事情上,也丝毫不退让。在英和俄先后侵占我国领土时,他果断挺身而出先后与两国进行交涉,最终迫使他们归还了土地。即使位高权重,但他也没有丝毫奢靡之风,始终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在朝堂之上也敢于进言。

当时西方思想流入中国,陶模思想受到冲击之后,发现一味的固步自封只会不断退步,他甚至上书朝廷,派遣吴稚晖率领学生远赴东洋留学,待学成归来,更好的贡献国家。

清朝作为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在清末之时,已经是强弩之末,政治腐败,千疮百孔。朝堂之上贪官拉帮结派,局势瞬息间就会改变。

一般来说,在这种背景下,一心为国为民的好官会被诬陷,遭受各种不利局面。可是陶模实在是个幸运儿,他的一生无比顺遂,几乎从未卷入过哪些黑暗的斗争。陶模的仕途一路顺利,最后位及一品官员,深受重用不说,所到之处的百姓也都很尊敬爱戴他,一生政绩卓越。甚至到了人生的末尾,还被调回了家乡附近任职,圆满度过此生。在他去世之后,他与夫人被安葬在了他的老家。

而当时陶模的墓穴也印证了他的清廉。他的墓穴被人打开之时,人们没有发现任何的随葬品,他穿着官服下葬,整个棺材里面最值钱的只有他夫人身上的凤冠霞帔。作为一个朝廷一品大员的墓葬,即使简朴,也不至于过于简单,但像陶模这样的,实属罕见。

寻找后人

作为一代清官,受过陶模恩惠的人民从未遗忘他。处于远方的西北边疆地区,陶模贡献了自己三十多年的时光,甘肃当地的官员专门为他作传,兰州迪化的百姓甚至为其建造了祠堂,从建成起,香火日日不断。

这样一个人,让人们钦佩不已,记者们也想了解百年之后,陶模的后人都身处何方,于是便开启了寻找之旅,最终在嘉兴找到了陶模的曾孙,年一村民翻盖鸡窝,挖出一石碑,考古队激动:等了十几年八十多岁高龄的陶诚益老先生。

陶诚益老先生在北京出生,在抗战时期父母带着他逃亡到了四川,最后回到了嘉兴,之后一直在市图书馆古籍部工作,他的身体不算太好,平日里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看报。他的祖父是陶模的二儿子,陶模一共有三个孩子,都是男孩。

因为战争的颠沛流离,陶家墓地的大概地址陶诚益老先生也只是听长辈说过,大概在江泾,更为具体的位置他还是通过地址才知晓的。陶诚益老先生的父亲也是从事的文字工作,陶模的后人也喜欢读书看报。

转眼间时间又过去十几年,记者们除了陶诚益老先生以外,再也没能找到第二位陶模的后人。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人们猜测陶模的后人或许都已经不在人世了。然而2014年,陶诚益老先生也与世长辞,去世的时候将近90,也是高寿了。直到2022年,人们依然没有放弃对于陶模后人的寻找。

结语

时间匆匆,很多的事情总将被掩埋,找寻不到结果,而有些人却永远不会被遗忘,这些人留给后人的力量,是延绵不绝的,令人感动的。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发晨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