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在北京通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发布绍兴市稽山中学遗址最新考古成果,首次在绍兴古城内确认存在大型越国建筑,这填补了绍兴古城内无越国建筑遗址的空白。令人惊奇的是,揭秘!绍兴稽中考古现场首次发现考古发现的战国时期建筑基址中,有多条圆木横纵间隔叠压的地栿。这是首次发现的越国时期筏状地栿建筑。它如一艘“木筏”,在沉睡约2500年后,穿越时空,向人们驶来。
越国时期筏状地栿。
在稽山中学遗址现场,3000平方米左右基坑面上,到处有各种形状的黑色木构遗迹。筏状地栿静躺在黑色的泥土中,它形似木筏,如停泊在地下一般。10多块树木“穿”在一块长3米左右的巨木板上,“木筏”保存相对完好。树木之间组合自然,其组合方式并没有采用常见的榫卯结构。
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李龙彬说,考古现场目前发现四组筏状地栿,每一组约2至3平方米,共约12平方米,筏状地栿是古代大型建筑地基的核心构件,承受来自地面建筑的重压。榫卯结构放在地下容易受压,影响建筑整体安全性。自然组合在一起的“木筏”,利用木头自身韧性和水的流动性,可有效化解各种压力实现动态平衡,确保建筑稳固。如舟如筏的地栿,体现了越人的智慧。
(来源:国家文物局)
越人擅长舟楫。《越绝书·记地传》记载:“夫越性脆而愚,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南从。”萧山湘湖跨湖桥遗址就曾出土距今近8000年的独木舟,位于我市的印山越国王陵中的独木棺,也形似舟楫。
稽山中学遗址位于越城区投醪河畔,是越王勾践箪醪劳师之地。战国时期大型建筑基址和大量遗存,分布在东西长约48米、南北宽约36米的范围内,战国时期筏状地栿、木壁水井等多件建筑遗物系首次发现,经专家检测,距今约2500年。
浙江省越国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颜越虎认为,考古发现筏状地栿建筑遗存,这在以往的越国考古发掘中是没有过的,体现了湿地环境下越国传统杆栏式建筑与中原台基式建筑文明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古代建筑考古的重大发现。虽然这样的木质构件形式是第一次发现,但它又和越国以往的考古发现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是越国人结合地域、文化等特色,巧妙合理地运用木材构建相关建筑。稽山中学遗址考古发现的木质构件进一步证实了越国以木材为重要原料的建筑特色,显示出水乡泽国的先人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才智。
据文献记载,公元前490年勾践命范蠡筑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这次在绍兴古城首次考古发现大型越国建筑遗存,无论从建筑规格等级还是空间布局都是以往在绍兴古城外发现的越国遗址所无法比拟的,为探寻越国都城建筑形态和空间提供了重要线索。
李龙彬说,稽山中学遗址发现地下大量木质建筑形式和地下台基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在绍兴地区是首次发现。考古发现,汉代建筑在工艺上有延续越国建筑的一些做法,如方柱的加工、地栿和垫板铺设的方式、木构上斜穿牛鼻孔的工艺等,和印山越国王陵的建造方式相似,保持了越国营建建筑的方式。稽山中学遗址越国建筑的体量较大,尤其是其纵横叠压2—4层的地栿之上加上大型垫板,垫板之上再榫卯式立柱,地栿密集而且成排,十分壮观,这是越国人在湿地环境下创造的有效防止建筑沉降的营建方式,体现越国传统干栏式建筑和北方高台建筑的完美结合。
新闻多看点
这样的绍兴,City不City?
绍兴这一地标,焕新归来!
绍兴市区,再添一座“银泰”?
头版头条!国家级媒体点赞绍兴
当班小布:季建明
首席记者周能兵
视频来源:国家文物局
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编发